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植株高2.5-4米。叶片长圆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;叶柄粗壮,长达30 厘米。花序顶生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-16朵,排成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厘米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顶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厘米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黑色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毫米。
|
|
植株高2.5-4米。叶片长圆形,长2-3米,宽25-30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;叶柄粗壮,长达30 厘米。
花序顶生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-16朵,排成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厘米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顶端具小尖头。
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厘米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黑色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毫米。
原产琉球群岛,中国台湾可能有野生,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
芭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叶子大而宽,性喜温暖耐寒力弱,茎分生能力强,耐半荫,适应性较强,生长较快。
芭蕉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较好。不耐寒,冬季须保持4℃以上的温度,但也能耐短时间的0℃低温。耐半阴,过于荫蔽则植株生长不良,难以开花。由于其叶片为平行脉,结构疏松,极易被大风吹裂,故应选择避风的地方种植。喜湿润,栽培中应经常浇水和向植株喷水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和空气湿度,但忌土壤持续积水,否则很容易烂根。
芭蕉的园林种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,园林中芭蕉只是偶然一现。中唐之后,芭蕉在园林中的种植逐渐普及,尤其宋元明清,芭蕉已经在园林中获得较高的地位,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,并形成一定的园林种植规模和造景模式。
其可丛植于庭前屋后,或植于窗前院落,掩映成趣,更加彰显芭蕉清雅秀丽之逸姿。芭蕉还常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,组合成景。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,二者生长习性、地域分布、物色神韵颇为相近,有”双清“之称。芭蕉还可以做盆景,是古人喜欢的一种清玩。
一、功能主治
1.芭蕉叶:清热,利尿,解毒。治热病,中暑,脚气,痈肿热毒,烫伤。
①.用法与用量:煎汤内服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②.附方
a.《本草再新》: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
b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
c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
2.芭蕉花:化痰软坚,平肝,和瘀,通经。治胸膈饱胀,脘腹痞疼,吞酸反胃,呕吐痰涎,头目昏眩,心痛怔忡,妇女经行不畅。
①.用法与用量:煎汤内服,2-3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②.附方
a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痹痛。
b.《滇南本草》:暖胃,散痰,软坚。治寒痰停胃,呕吐恶心,吞酸吐酸。
c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头眩昏,气痛,散血。
d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红白痢,能通经。
3.芭蕉根:清热,止渴,利尿,解毒。治天行热病,烦闷,消渴,黄疸,水肿,脚气,血淋,血崩,痈肿,疔疮,丹毒。
①.用法与用量:煎汤内服,0.5-1两(鲜者1-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、捣汁涂或煎水含漱。
②.附方
a.《食疗本草》:主黄疸。
b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天行热狂,烦闷,消渴;患痈毒并金石发、热闷口干人,并绞汁服;肿毒游风,风疹,头痛,并研罯敷。
c.《本草从新》:泻热解毒。治一切肿毒,发背欲死,亦游风疹,风热头痛,产后血胀,消渴饮水,天行热狂,血淋涩痛,疮口不合。
d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水肿脚气。
e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通便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