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云南大学服务集团校园绿化中心!
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BAMBOO
毛竹

植物简介

毛竹是中国栽培悠久、面积最广、经济价值也最重要的竹种。其竿型粗大,宜供建筑用,如梁柱、棚架、脚手架等,篾性优良,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,枝梢作扫帚,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,笋味美,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、笋干、笋衣等。毛竹叶翠,四季常青,秀丽挺拔,经霜不凋,雅俗共赏。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、池畔、溪涧、山坡、石迹、天井、景门,以及室内盆栽观赏。常与松、梅共植,被誉为“岁寒三友”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称: 毛竹
拉丁学名: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(Carr.) Mitford cv. Pubescens
名: 楠竹、茅竹、南竹、江南竹、猫竹、猫头竹、唐竹、孟宗竹
分布区域: 亚热带地区
纲: 单子叶植物纲
目: 禾本目
科: 禾本科
属: 刚竹属

形态特征

地下茎为单轴散生 。竿高达20余米,粗者可达20余厘米,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,箨环有毛,老竿无毛,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;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,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,壁厚约1厘米(但有变异);竿环不明显,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。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,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;箨耳微小,繸毛发达;箨舌宽短,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,边缘具粗长纤毛;箨片较短,长三角形至披针形,有波状弯曲,绿色,初时直立,以后外翻。

末级小枝具2-4叶;叶耳不明显,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;叶舌隆起;叶片较小较薄,披针形,长4-11厘米,宽0.5-1.2厘米,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,次脉3-6对,再次脉9条。

花枝穗状,长5-7厘米,基部托以4-6片逐渐稍较大的微小鳞片状苞片,有时花枝下方尚有1-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,当此时则花枝呈顶生状;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,常偏于一侧,呈整齐的复瓦状排列,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,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类似花枝之柄,上部的边缘生纤毛及微毛,无叶耳,具易落的鞘口繸毛,缩小叶小,披针形至锥状,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1-3枚假小穗。小穗仅有1朵小花;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背部,呈针状,节间具短柔毛;颖1片,长15-28毫米,顶端常具锥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,下部、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;外稃长22-24毫米,上部及边缘被毛;内稃稍短于其外稃,中部以上生有毛茸;鳞被披针形,长约5毫米,宽约1毫米;花丝长4厘米,花药长约12毫米;柱头3,羽毛状。

颖果长椭圆形,长4.5-6毫米,直径1.5-1.8毫米,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。笋期4月,花期5-8月。

生态习性

中国分布自秦岭、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地区,黄河流域也有多处栽培。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,后又引至欧美各国。

中国是毛竹的故乡,长江以南,生长着世界上85%的毛竹。它广泛分布于400~800米的丘陵、低山山麓地带,以长宁、江安、兴文等县最为集中,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积达6万余亩。

毛竹根系集中稠密,竹秆生长快,生长量大。因此,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,年平均温度15--20℃,年降水量为1200--1800毫米。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,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,又不耐积水淹浸。板岩、页岩、花岗岩、砂岩等母岩发育的中、厚层肥沃酸性的红壤、黄红壤、黄壤上分布多,生长良好。在土质粘重而干燥的网纹红壤及林地积水、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则生长不良。在造林地选择上应选择背风向南的山谷、山麓、山腰地带;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;肥沃、湿润、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酸性砂质土或砂质壤土的地方。

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、拎本、姜子、鹅掌楸、山矾、悬钩子、紫金牛、柔毛绣球,还有木荷,丝栗拷等,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、莎草科和蕨类植物如里白、铁芒箕等。有时,毛竹亦与杉木、马尾松、长柄水青冈、头状四照花等组成各种类型的混交林。在这些混交林中,毛竹一般居于第二层,L层为形体较高大的马尾松等。

园林用途

毛竹是竹类植物中用途最为广泛的竹种,也是森林木竹中用途最多的树种之一。毛竹的用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在人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观、用、饰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它拥有材用、食用、药用、观赏、饲用、环保等众多功用,是无污染绿色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,是营建绿色银行的理想物种。

病害防治

一、病害

1.毛竹枯稍病:是我国毛竹产区的一种危险性病害,被列入国内检疫对象。该病危害为当年新竹的嫩枝和侧枝。7月上旬在主梢或枝条的某一节叉处首先出现棕红色小斑点,并扩大成舌状或梭形有淡褐色病斑,后颜色逐渐变成深褐色。随着病斑的扩展,病部以上的枝叶开始萎蔫,叶逐步变黄、纵卷,直至枯萎脱落,枝梢枯死、且不再萌生新叶,形成枯枝、枯梢。发病严重的竹林,前期竹冠赤色,远看似火烧状;后期竹冠灰白色。受害毛竹造成枯枝、枯梢或整株枯死后,竹材质量降低,且影响发笋,一般发病3-4年后可使成片笔林趋于毁灭,给竹林生产带来严重损失。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是借风吹和雨水溅散作近距离传播;带病母竹、竹材、竹梢的调运是该病远距传播的主要途径

防治方法:

①.清除并烧毁病枯枝(株),严禁从疫区和疫情发生区调出带有该病原的竹苗、母竹等移植到新区。对病区的竹材及制品采用甲基托布津70%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仔细地喷酒或禁止调运竹材出境。

②.对病区竹林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竹展枝放叶期喷洒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,每隔10天喷1次,连喷2-3次;或用50%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用同样的方法喷洒新竹。

二、虫害

1.黄脊竹蝗:又名蝗虫、蚱蜢、蚂蚱。5-6月以跳蝻、成虫取食竹叶,为竹林的主要害虫。大发生时,竹林被害如同火烧,立竹成光秆。新竹竹叶被吃光一交后即会枯死,壮竹竹叶一次被吃光后新发叶片变黄、生长势弱、发笋量大减,第二次被害后即死亡。死竹茎中积水,纤维变坏,生林也趋衰败。竹蝗一年发生1代。以卵产于背北向阳、杂草稀少、土质较疏松的山腰或山窝斜坡上,深约4厘米左右。产卵处常见黑色圆形盖状物,这是寻找卵块的最好标志。

防治方法:
①.挖卵块。生蝗产卵地易识别,可挖掘消灭。
②.幼蝻未上大竹、群集在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时,及时喷酒2.5%敌百虫粉剂或2.5%溴氰菊脂超低容量喷雾,每亩1毫升。
③.已上大竹的蝗蝻可用烟剂药杀。即用2.5%溴氰菊脂每亩6-10克,按药1份、柴油20-40份比例混合,用喷烟机喷烟;或有741烟剂,用药量每亩1-2公斤。喷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。
2.竹镂舟蛾:又名竹青虫、竹蚕。以幼虫暴食竹叶和叶鞘,严重时将成片竹林吃成光秆,如竹林一年连续发生二代或三代,被害竹可死亡,来年也不发笋。故竹镂舟蛾也为竹林主要害虫。湖南一年发生3-4代。幼虫全身光滑绿色、头红褐色。1、2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习性;2龄后的幼虫受惊即坠地,但几分钏后又会重新上竹。10月中、下旬至11月上旬、中旬老熟幼虫下竹于枯枝落叶间吐丝缀叶结茧化肾越冬,翌年4月羽化成成虫。成虫飞翔力强、有趋光性,白天静伏不动、黄昏或晚上10时及黎明前很活跃。卵多产在1、2年生竹上端嫩叶上,成块状或散产。
防治方法:
①.灯光杀成虫。
②.利用幼虫受惊坠地习性,击落捕杀。
③.卵期释放赤眼蜂,每亩7万头。
④.用2.5%溴氰菊脂,每亩4-8克,1000-2000倍液进行低量喷雾。

 

药用价值

毛竹竹笋、竹汁、竹沥、竹叶、竹荪及各器官提取物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对人体众多疾病具有较高疗效。

竹笋,性微寒味甘,无毒,具清热化痰,解毒透疹,健脾益气,助消化增食欲,降血压,防止血管硬化和美容防癌等功能。

竹荪,性寒味甘,无毒,有益肠胃,理气化痰,降血压,提高人体免疫能力,调整老人血酸及脂肪酸和防癌抗癌等功用。可治败血症、细菌性肠炎、咳嗽、肥胖症、高血压、高胆固醇引发的其他疾病。

竹叶,性凉味甘辛,凉心缓脾,化痰止渴,清热散郁,解毒清胃。有杀虫疗疮,止呕除烦等用途,治上焦风邪烦热,咳逆喘促,呕哕吐血和一切中风惊痛等症。

竹沥、竹茹:性寒味甘,无毒,为中国传统中药。竹茹清安胃腑,止吐除闷。竹沥为竹汁提炼加工而成,清瘀解毒,透畅经络,清凉退火.主治筋脉拘挛,皮里膜外之痰,血瘀气阻,经络滞阻诸症,同时有防暑止渴,增强食欲,养颜驻容等功效。

竹根、竹实:毛竹根具止消渴,散毒补虚功用,作益气止渴,补虚下气及消毒药用。竹实有通神明,轻身益气的功效,是较好滋补食品。 竹叶、竹材提取物:主要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酚酸类等化合物,具有优良的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与阻断亚硝化反应能力,对人体内源性抗氧化酶系有影响,能抑制内脂质过氧化的怍用和提高免疫能力,有较好的防疲劳抗衰老和增强智能等作用。

发布:云南大学时间:2016-10-12 11:25:03
COPYRIGHT © 2004-2018    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26号      邮编:650091      滇ICP备05004791
 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楠苑综合楼
 网站设计开发商:中港云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返回顶部